官逼民反─朱一貴事件
■前言 清領前期,清廷並不重視對臺灣的治理,治臺官員只知橫徵暴斂、不管民間疾苦,這種環境促成了朱一貴事件的發生。「鴨母王」朱一貴,是臺灣民間傳說中的一則傳奇,從歷史的角度來看,則是「官逼民反」的真實案例,我們可以從朱一貴事件中,看出清領前期臺灣社會的狀況。
■簡介 朱一貴於清初時,隨著當時的移民潮來到臺灣,以養鴨為業。康熙60年(西元1721年),當時的鳳山縣代理知縣橫征暴斂,引起民眾不滿,眾人推舉朱一貴為盟主,發動革命。朱一貴起事之初,勢如破竹,甚至還立國,但後來因閩粵內鬨分裂,清廷派遣援兵到來,所以立國近兩個月即遭清軍滅亡。
■事件始末 朱一貴於清初移民臺灣,在鴨母寮(今高雄縣內門鄉)以養鴨維生,為人豪爽好客,有「小孟嘗」、「鴨母王」之稱。據說他養的鴨子都很聽他的話,而且又姓朱,是明朝國姓,於是眾人傳說朱一貴的鴨子既然能聽懂人話,表示他的命格非同常人,肯定是真龍天子出世。 當時臺灣知府王珍橫徵暴斂,不斷向百姓無休止攤派各種苛捐雜稅。他又放任兒子橫行鄉里,導致怨聲四起。臺灣發生地震,引起海水暴漲,人民為了向天祈求平安而謝神唱戲,王珍卻以「無故拜把」為由,監禁四十餘人。民眾入山砍竹,王珍以「違禁」為由抓了兩百多人,甚至規定必須交錢才放人,不交錢則重打四十板,驅逐過海,攆回原籍。種種的騷擾,令百姓忍無可忍。 朱一貴對清朝官吏的壓迫剝削早懷不滿。康熙60年(西元1721年)正月,臺灣知府四處捕殺天地會結盟結會者,是年3月,天地會幹部黃殿等16人,在朱一貴家中會商革命,3月15日決定起義,4月19日,眾人推舉朱一貴為盟主。由於朱一貴與明朝皇帝同姓,大家便尊奉他為「中興大元帥」,藉此號召更多反清志士加入。起義的旗幟上寫「大元帥朱」、「大明重興」、「清天奪國」等字樣,以示反清復明。 義軍很快就聚結了一千多人,起事當夜攻占岡山清兵營汛,接著又攻占其他地區,奪取了武器。起義過程中,朱一貴的部屬紀律嚴明,獲得了民眾的好感。在此情況下,朱一貴的軍隊迅速壯大,到4月下旬達二萬人之多,最高峰時,甚至達三十萬人。很快的,義軍占領了鳳山縣、臺灣府、諸羅縣。5月初攻下了臺灣府治(今臺南市),清廷官員敗逃至澎湖。朱一貴起事不過十三天,除了北路淡水地區之外,幾乎攻克全臺。攻下府城後,朱一貴宣布立國,國號大明,年號「永和」,眾人脫下旗裝、剪斷長辮,恢復明朝時的服裝及傳統漢人的髮式,並祭拜天地、列祖列宗及延平郡王鄭成功。 立國的消息傳到清廷,清廷急忙調兵遣將攻臺,此時,由於客家盟軍首領杜君英要求封朱一貴冊其子為王不成,憤而率領同族部屬出走,一些客家人也隨之離開朱一貴的軍隊,義軍力量因此削弱。一個半月後,清軍於6月16日在鹿耳門登陸,21日,臺灣府城被攻破,7月6日,朱一貴因為被部下出賣而為清軍所獲,送往北京。12月18日,他和其他義軍首領一起在北京就義。朱一貴被俘後,整個事件並未結束,義軍有些逃散,有些則繼續抗清,直到雍正元年(西元1723年),臺灣才完全恢復平靜。 朱一貴事件是臺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民間革命,主要原因是臺灣地方官員對民眾的壓迫剝削。康熙皇帝在上諭中也承認:「臺灣地方官平日但知肥己,刻剝小民,激變人心,聚眾叛逆。」所以朱一貴才會揭竿而起便一呼百應。由此可知朱一貴事件實為「官逼民反」的實例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