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ading content, please wait..
目前位置:首頁/學生討論區

交流園地/社會科討論區/ 釋迦牟尼與佛教的建立
釋迦牟尼與佛教的建立
作者: 李亦
發表時間: 2009/12/05

.前 言.
西元前623年中葉,悉達多.喬達摩太子出生於現今的尼泊爾地區一個名叫「迦毗羅衛國」的小國家。剛出生時,他被預言在家將成為「轉輪聖王」或是出家成為「無上正覺」的智者。當他走上出家之途後,他覺悟到了人生的苦,因此他以「四聖諦」和「八正道」作為他的中心思想,創立了最早的佛教組織,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或佛陀。

■佛教創立之前的印度
印度在雅利安人入侵後,逐漸從原始部族轉變成王國,到了西元前六∼五世紀時,大約有十多個小王國出現在印度次大陸上,各個小國相互爭伐,戰亂不斷,人民的生活也因此相當的「苦」。在佛教史的研究中,學者將佛教創立之前,稱為「外道」時期或稱為「沙門思潮」時期,表示當時有許多其他的宗教派別存在。其中又以吠陀教與耆那教最重要。在當時雅利安人的傳統宗教—吠陀教已經走向衰敗,許多婆羅門已經不再遵守《吠陀經》中所規定的戒規,利用身為祭司的特殊地位,強取豪奪,因此許多有識之士也出現反對吠陀教的聲音,「耆那教」便是其中之一。根據學者的研究,佛教的部分宗教理論,與吠陀教、耆那教相當類似,如吠陀教的眾多神明,也一樣被佛教信仰所吸收,像是帝釋天本是吠陀信仰中的戰神、雷神,到了佛教創立之後,變成為了保護佛教信仰守護神。而耆那教所強調的男女平等,佛教則引伸為「眾生平等」;耆那教強調「正知、正見、正行」,佛教則為「八正道」等等,都說明了釋迦牟尼在創立佛教理論時,曾參考了部分吠陀教與耆那教的宗教理論與思想,但釋迦牟尼並不是吠陀教或耆那教的信徒,他所創立的是另一個新的宗教團體。

■悉達多的出生與悟道
根據佛經的記載,悉達多在出生後便會走路,一手指天、一手指地的說道:「天上天下,唯我獨尊。」因此讓他的父母相當的驚訝,並且有人2預言悉達多在家將成為轉輪聖王,出家則將成為無上正覺的智者(也就是「佛」)。而佛教徒為了紀念悉達多的出生,便將他的生日(農曆四月八日)訂為「浴佛節」,也就是目前泰國「潑水節」的由來。
悉達多在王宮的生活相當悠閒,很快的成年了,有一次(亦有經書說是分別出遊四次)他在出宮遊玩時,在路上陸續遇見了老人、病人、死者,以及一個修道者,他在看到了人的「老、病、死」之後,終於決定要出家修行,以脫離人生的苦海,這就是「四門出遊」的故事。悉達多決意出家之後,便偷偷的跑出王宮,向當時的婆羅門學習脫離苦海的方法,當時的婆羅門盛行以「苦修」(演變至今成為印度的「瑜珈」)的方式進行悟道,但經過大約十一年左右(佛經說他花了五年的時間尋找悟道的婆羅門,又花了六年的時間進行自己的苦修),但最終還是失敗。他並沒有因為苦修而了悟人生的道理,反而瘦成皮包骨,完全不成人形。六年後的某一天,悉達多突然覺悟到苦修並不能讓他獲得真理,於是他在接受
一位婦女的食物後,他走到了一棵菩提樹下靜坐。悉達多在七天(亦有一說是四十九天)的靜坐過程中,他徹底的思考了人生的道理,並且接受了魔王的考驗,使他斷絕了人世間最大的誘惑以及恐怖。他在悟道的過程中,了解到人生之所以為苦,是因為「輪迴」(這是吠陀教中所提出的宗教理論),只有超脫輪迴,才可以到達極樂。在夜晚明星的照耀下,悉達多終於悟道成佛,時年35歲。
佛陀得道後,他以「中道」、「四聖諦」、「八正道」作為佛教的基本思想。所謂的四聖諦指的是「苦諦、集諦、滅諦、道諦」;而八正道則為「指一、正見;二、正思惟;三、正語;四、正業;五、正命;六、正精進;七、正念;八、正定」。在佛陀向憍陳如等五人「初轉法輪」(初次說明佛理)之後,他們五人成為了佛陀的第一批弟子,使得佛、法、僧三寶都具備,佛教也正式成立了。

■涅槃
佛陀從得道至他涅槃前,都在印度各地宣傳他的思想,因此印度的許多地區都留有他的足跡,在他傳道的五十年間,佛教的勢力也愈來愈大,信徒也愈來愈多,逐漸的超越了其他宗教,他以「眾生平等」的觀念,打破了印度的種姓制度,使每個人(無論男女)都可以透過學習佛法,而脫離人生的苦海。這點對於受到種姓制度壓迫的印度下階層民眾而言,是相當有吸引力的,也是佛教僧團得以迅速發展的原因。
西元前543年,佛陀已經80歲了,在他過去45年的生活中,他一直向印度人民宣傳佛法。當他來到拘尸那時,他便在娑羅雙樹之間涅槃了。他的涅槃,使佛教僧團頓失領袖,加上佛陀在宣揚佛法時,不立文字,使得一些不肖僧人在佛陀涅槃後,隨意曲解佛法,並且不願意接受佛陀所制訂的戒律,因此佛陀的弟子迦葉與阿難等人,找了佛陀的五百位弟子,在佛陀涅槃的三個月後舉辦了佛教史上的第一次「集結」,將佛陀所說出的言論、戒律,以及其他弟子對佛法的討論,寫成文字,是為「三藏」(經、律、論),而這也是佛教最初的經典。此後佛教徒持續在印度宣傳佛法,到了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,佛法大盛,並開始向外擴散,在東南亞、中國等地吸引了無數的信徒。